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传媒服务热线: 0371-68830000
  1. 公司新闻
  2. 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动态 > 详情
请用广告思维爆改内容
发布日期:2025-10-21  发布者:管理员

文章来源:勇敢的心

一、
做内容的目的,是什么?

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,听完了罗永浩和Tim的那期专访。内容大概3个小时,真长。

听的过程中,一直在想两个点——

一个是,播客内容视频化,几乎可以确定成为未来大IP的核心创作趋势;
另一个是,Tim对平台内容创作的洞察。他提到,很多创作者为了争夺注意力,会用HDR模式拍摄,这样会让视频更亮更清楚,也会悄悄调高视频音量,诸如此类的细节他都能觉察。

果然专业的人就是可以在寻常流程中再拆解出无数个细节。有这股“钻”和“抠”的劲头,影视飓风能把内容商业化做到行业标杆,我一点也不意外。

另外Tim说,他们在平衡“内容传播性”和“商业变现”这两件事时,是有取舍、有分寸的。他预设公司一定是不会靠评测视频赚钱的,否则就不得不说一些假话,“跪着赚钱”。

这也回应了我一直以来对内容商业化的一个疑惑,

当内容创作与商业诉求发生冲突时,内容创作者该如何取舍?
其实,答案取决于你是谁、你为谁创作。

所以在做内容之初就要明白,你到底是“为了品牌卖货而做内容”,还是想要“内容拍到极致,品牌(广告)滚滚来”?

如果做的是自己的账号,目的是打磨出优质内容,以此吸引品牌积累受众,那你做的就是“内容变现生意”;而如果你本来就是在公司里“为公司做内容”,那就意味着你的工作天然要为商业服务,内容不是目的,而是获取商业回报的手段。

目前来看,起步阶段的Tim是前者,而现在的Tim,或者说影视飓风,是两者兼而有之。

这种情况下,如果一边在公司里做“内容运营”还要拧巴自己做的内容“一股广告味”,那未免有点太自欺欺人了。

刚好前阵子看到有同行写了篇《停止用广告思维做内容》。

文章作者认为,广告本质是“打断、说服”,而内容本质是“交流和吸引”,这样的话,“用广告思维做内容,注定是灾难”。

有一定的道理,但我不完全认同,也想来聊聊自己的观点,大家姑且当成是另一种思维视角的补充。

在我看来,广告思维不是问题,假装做内容才是问题。

真正的灾难不是“用广告思维做内容”,而是明明在做广告,却假装在做内容。

请放弃二元时代思维。广告和内容不是对立的两极,而是可以互为手段、相互渗透,很多时候广告就是内容本身。想清楚自己的出发点,是比“做什么”更重要的事。

当然,我下文叙述的这套逻辑,也仅适用于在公司为品牌“做内容”的人。至于那些想要靠内容表达自我的创作者,是另一套逻辑体系。


二、
广告思维,是一种底层能力

先厘清一个前提,说说我理解的广告思维。

广告的目的,或者说营销的核心目的,就是要不断地向消费者说明“我是谁,我卖什么,我想要传递什么”。这也是文案与纯粹的文字写作的核心区别。

简单来说,这种思维是一种目标导向思维,也就是知道自己解决的问题是“让谁信我”以及“让谁买我”;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思维,也即用有限的钱、有限的渠道,去制造最大化的触达和影响力。

这是一种外部世界视角的训练,也是一个市场人区别于普通内容人的核心思维能力。

至于广告的形式则有硬有软,硬广才会硬性打断,软广的出现就是为了降低打断感。衡量广告效果的标准,也远比“有没有趣”更复杂:曝光数、CTR(点击率)、转化率、ROI(投资回报率)等等,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商业逻辑。

现在市面上提到的广告内容化、内容运营之类的说法,也就是为了不断地把“广告”本身软化再软化罢了。

所以,当团队因为被广告 KPI 搞得身心俱疲时,问题也许不是“广告思维”。ROI低可能是因为内容与目标人群、渠道匹配不对,或者执行水平不够,而不是“广告思维的错”。

广告思维恰恰能让人回归真实世界,错不在“思维”,而在“不会用”。


三、
内容人最容易掉的坑

作者在后文中也解释了,内容是一种思考的出发点,要懂“为什么做这个产品,研发初衷,希望给喜欢品牌的人带去什么”。

这些我赞同。不过我也想说,耐克、苹果那些让人愿意转发的广告,都已经是内容了,品牌有策略的、体系化的内容表达,本质上也是一种隐性的、想要博得好感的市场营销手段。

亚当·斯密曾说过“商业是最大的慈善”,但品牌的出现一定不是出于慈善目的。因为这种对内容的“好感”,一定会移情给品牌,最终促成成交。

反过来,很多自诩“内容”的品牌表达,刷完也就忘了名字——本质上也是一条失败的广告。

广告与内容的区别不是非黑即白,是度、是场景、是有没有把话说到点子上。

那究竟什么是内容?

赞意×将意×刀法的一个定义,“内容即战略”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链条,品牌即内容、产品即内容、销售即内容、用户即内容、组织即内容。万事万物皆可内容。

而在实际的内容创作中,往往又会遇到以下问题:

1、内容割裂:战略性内容与带货内容脱节。不同部门负责不同渠道,从百万TVC到电商详情页、短视频、社群推送,内容往往风格不一致,消费者认知容易混乱。
2、内容孤岛:渠道与平台各自为阵。去中心化时代,每个平台(如小红书、B站、抖音、知乎)规则不同,统一的品牌口号难以被KOL有效演绎。
3、内容错配:营销效果未落到业务。创意再多,如果没有在产品和服务端落地,或时效跟不上,也无法真正推动增长。
4、内容断层:团队能力与时代需求不匹配。组织架构和技能组合必须调整,才能支撑精细化运营和增长目标。

内容思维的逻辑起点是“我要说什么”;而广告思维的逻辑起点是“别人愿意听什么”。

两者都带有利益交换的目的,只是维度不同。个人IP是为了换取注意力,品牌内容是为了商业回报。

问题在于,许多内容人太爱表达,太沉迷创作本身。写嗨了、拍爽了,就忘了受众是谁、产品是啥。最后搞出来的东西,好看是好看,但对品牌来说,没。有。用。这就是典型的内容思维过度,只有表达,没有目标。

但反过来,广告思维解决不了内容协同创作的复杂系统性矛盾,它不是万能药。


四、
是时候,用广告思维爆改内容了

很多人会觉得,内容但凡带上一点“商业目的”就是动机不纯。

但说实话,我觉得广告思维就是一种高阶的价值沟通能力,它关注的不是单纯的销售,而是认知和信任的建立,是“为什么值得买”,这一点都不丢人。

广告是一种商业表达,而广告思维,就是在创作的每个环节里,都自觉考虑内容的商业属性与实际价值。

如果要用“广告思维”爆改内容,那内容会更聪明、更精准、更有效率。

就像这样:


/有明确的品牌锚点

所有内容都有“钩子感”,观众笑完、哭完之后,脑子里能对品牌留下清晰的印象。

拿作者提到的“正好时刻”案例来说,庞博最初是在写肯德基,但麦当劳一句“也欢迎麦当劳”巧妙地把热度引向自己。后来庞博又到麦当劳拍vlog完成动作落点,把“正好时刻”与麦当劳品牌紧密绑定,实现了品牌记忆的加固。

到这里,谁还记得庞博是在肯德基写的这段?都只牢牢记住麦麦了。

再比如宜家的广告:生活里的任何场景+宜家产品,都可以让家拥有不一样的意义



/放大了差异化

内容必须服务于差异化,否则就是帮行业做公益科普。广告思维会逼我们自我回答:我和别人比,凭什么?

例如,可以是差异化的场景,围挡的新店开业”不一定要开在线下,也可以开在线上。

也可以是差异化的卖点,“我们的真汉堡是真新鲜,才腐烂得更快”。


/指向具体的行动

好的内容最后一定要指向行动,不管是购买、下载、关注还是二次分享。没有闭环,都是自嗨。

拿燕之屋的广告举例。在机场这种人流量大、信息分散的场合,看到这样抽象又有趣的广告,自然会让人想去了解到底是什么品牌在整活。更关键的是,它的广告语恰到好处地触碰了“送礼给谁”的痛点,让受众瞬间有了代入感。

“在世界读书日,你不仅可以不看书,甚至还可以把书退给京东。”


当然,我完全明白,“广告”和“营销”这两个词在当下的语境里几乎成了原罪,大家都厌倦“被营销”,甚至谈“广告”色变。但正因为如此,我们这些仍在行业里的人,更需要重新理解广告思维的真正价值。

广告思维不是原罪,它更像是一种自觉,它的存在,恰恰能让沟通有了明确的意义。

它让我们每一次表达都带着结果意识,让内容在“看到”与“记住”之间形成化学反应。这是一种可复用、可迭代的思考方式,而好的广告,延长的不只是传播寿命,更是一种品牌与人的关系半衰期。

能让受众看到你、记住你,也能让品牌与人建立情感连接,这只是外显的结果。
而支撑这一切的,是更底层的价值判断:你究竟相信什么,你希望别人怎么认识你。

广告思维也好,内容思维也罢,不过是这条沟通链上的工具。


本网站所分享的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
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